English

浙江村:为你欢喜为你忧

“浙江村”问题透析之一
1998-06-02 来源:生活时报 本报记者 曹茜 我有话说

编者按:80年代初,几个温州人在北京丰台区南苑乡办了一个四方菜市场,15年后,这片当初还是农田纵横的村落已是车水马龙、人如潮涌,各类服装批发商贸大厦鳞次栉比。然而,随着闻名遐迩的“浙江村”的形成与发展,这里的交通环境卫生状况,基础设施建设等问题也日益突出。本报从今日起,将陆续推出有关“浙江村”问题的系列透析——

京南大红门地区有一个远近闻名的“浙江村”,这里创下了两个之最:京城最大的外来人口聚集地,京城最大的服装批发集散地。据有关部门统计,截止到1997底,京温服装市场带全年交易量已达20亿元以上,相当于北京西单商场或王府井百货大楼一年的销售额。

据丰台区南苑乡有关人士介绍,所谓的“浙江村”包括南苑乡所属的时村、邓村、海户屯、果园村等五个村。至少在15年前,眼下车水马龙的重商之地还是农田纵横的田野。1983年,几个温州人在此办了一个四方菜市场,赶集的人们首次使这里平添了市井之气。温州人的服装最初只是在市场的马路边上摆摊叫卖,由于前店后厂,其低廉价格与新颖款式为“穿衣难”的北京人所青睐。此后一发不可收。1985年,北京商业流通领域放开,温州人趁机以包租柜台的形式进入北京的大中型商场。1992年,借市场经济大潮京温服装批发中心建成使用,服装产销开始初见规模。近三年来,浙江村市场变化飞速,商业摊点已达1万多个,摊位数在500个以上的市场达20家以上,比京温服装市场规模更大的批发中心与商贸城此起彼伏。站在大红门路望去,京温大厦已显得陈旧,新世纪服装商贸城、万盛服装批发中心、大红门服装商贸城正以颇具现代商厦的姿态崛起。永南路上由三峡库区投资的城南诚商贸大厦正在加紧施工,还有万福海商贸大厦已在筹建。其中占地面积5.7公顷的大红门服装商贸城已成为京城八大商贸区之一。同时以服装业为主导,布匹、装饰布两大专业市场也已成形,同时带动了各种服装辅料、小商品的批发市场。如今的大红门“浙江村”已成为商界投资的热点,并成为当地经济的重要支柱。据了解,1985年,南苑乡总产值1.6亿元,而到1996年,南苑乡总产值已达18亿元,其中商业产值占50%以上。

有关人士指出,“浙江村”市场的发展原因有三:一是交通便利,“浙江村”紧临南三环,距离天安门、西客站、北京站均只有五公里,市场内有2路公共汽车通往市区,有通往全国8个省市的木樨园长途汽车站,赵公口和莲花池长途车站也距离不远,为南来北往的客商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二是空间巨大,“浙江村”位于城乡结合部,有相比市区更多的空间做大市场;三是温州人前店后厂,产销一体的经营方式所造就的低价位,直接面向市民和广大农村,使其影响直接辐射我国东北、华北的服装,成为这些区域中低档的服装潮流的主导。

然而,由于经济的发展与旧村改造、市政设施建设不能同步,也使“浙江村”成为脏乱差的代名词。在温州人呼朋唤友,拖家带口来到南苑乡这块黄金热土时,一方面给当地农民带来致富的欣喜,仅出租房屋一项,每年每户收入就可达5000元,但另一方面,外来人口几倍于当地居民,使当地的水、电等各方面的市政不堪重负。同时外来人口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违章建筑、道路拥挤、人口超生、治安混乱、子女教育、卫生市容等等令人忧虑。政府部门从1990年开始有过三次对“浙江村”的整顿与清理,使这一地区正逐步走向规范化与秩序化。但是如何从根本上为城市经济发展与外来人口的问题寻找行之有效的办法,仍始终为各方人士所关注。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